新科学院院长刘鸣韬
2017年5月22日
各位老师、各位同学:
上午好!近段以来,校园里鲜花盛开,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,随处可以看到身着毕业礼服和学位服的同学们,飞舞在花草丛中,脸上写满了幸福和喜悦,在追忆、回味、记录着大学四年的美好生活。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,为即将启程远航、追逐梦想的你们鸣鼓升帆、把酒送行。在此,我谨代表院党委、院行政和全院师生员工,对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!也请你们和我一起,向帮助你们一路走来的老师、同学、朋友和家人们表示由衷的敬意!
数载寒窗苦攻读,四年奋发终有获。四年大学生活,你们用激情点燃理想,用青春激扬文字,学习知识、增长才干,锤炼意志、陶冶情操,知识、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,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你们的贡献,更为你们精彩的人生铺就了坚实的基础。在你们中间涌现出了众多优秀人才,刚才受到表彰的“学习标兵”和“优秀毕业生”就是其典型的代表。更有像聂帅、王冠阳、郭家俊等同学,他们主创的——极光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,在创青春2016中航工业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,荣获国家级银奖;食工系的李世磊、李登科等7名同学,在第十一届G20峰会期间,以优质的服务圆满完成各项接待任务,用优异的表现把新科人的风貌展示在世界面前。你们激扬的青春已经永远镌刻在学院的记忆中,我真心地为你们感到自豪和骄傲!
去年底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:“人无德不立。没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质,知识掌握再多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。做人是做学问、干事业的前提”。同时指出“高校应该成为使人心静下来的地方,成为消解躁气的文化空间”。要“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义和利、群和己、成和败、得和失,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质”。我们新科学院在2015年制订《章程》的时候,确定了我们的校训:“知行日新,至善至真”。我们也从2015级新生开始,在录取通知书中加放了“四书”中的《大学》经文;在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中,增加了品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;今年我们又在全院开展“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为主题的“读书年”活动,倡导师生“每天静心读书1小时”,同时重点打造“星空讲堂”等特色品牌活动。我在想,“什么是中国人?”“什么是新科人?”作为中国人不但形式上要有中国国籍,恐怕更重要的是要有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品质。那么什么是新科人呢?我想:我们通过新科学院四年的学习,我们有新科学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,我们能够真正诠释和践行我们的校训,确确实实能够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;把对真善美的向往作为自己内心的追求,外化于行。这就是新科人!简单地说,就是:好读书,会做人。同时,我坚信:只要我们新科人不懈努力,若干年后这就会成为我们新科学院的办学特色。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新科人的索求和共识。因此,在离别之际,我想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,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,和同学们进行交流:一个是“小”和“大”的关系,一个是“无”和“有”的关系,一个“近”和“远”的关系,一个是“德”和“才”的关系。当然,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矛盾,但我认为这是其中的几个关键所在。
关于“小”和“大”的关系。这里我想重点和大家来探讨一下“小我”和“大我”的关系。大多数人把它理解为“个体”和“群体”的关系,“一”和“多”的关系。这个也不错,但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来讲,恐怕更重要地,或者说更多地应该来考虑如何使自己完成从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成长,而且这个成长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。你成长的有多大,你的格局就有多大,你的胸怀就有多大,你的事业就有多大,你就会站的有多高,你的眼界就会有多开阔。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?“德随量进,量由识长。故欲厚其德,不可不弘其量,欲弘其量,不可不大其识”。刚才我说所谓中国人,从内涵上来讲,应该具有中国人的品质,那么什么是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呢?我的理解是: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。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、释、道三家相互渗透,相互融合、相互补充而来的。简单地说,儒家崇尚人道的礼仪教化,道家尊重天道的自然无为,佛教则注重人性的净化。但是三者的共同之处,都是要我们反省自求、提升自我,完成由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的飞跃。那么我们怎么来完成这个飞跃呢?儒、释、道给出了不同的路径和方法,我想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寻求一个共同的作法,事实上也不可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法则。我们每个人,根据自身特点,进行独立思考,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,成为独立的个体,成就独特的人生。这恐怕也正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所在。那么,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呢?儒家讲: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”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”“日三省吾身”等等。《论语》说,子绝四: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也就是说,孔子不猜忌,不独断,不固执,不自以为是。孔子在回答子贡关于仁的问题时说: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道家经典《道德经》上说: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在《诗经》和《书经》里都有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: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”,在《孟子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,就是告诉我们:天所看到的是来自于老百姓所看到的,天所听到的是来自于老百姓所听到的。《淮南子》对道家“无为”的理解是“私志不得入公道,嗜欲不得枉正术”。就是说个人的意志不得入公道,个人的爱好不得枉正术。大乘佛教讲的“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和智慧”六度修行方法,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?还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:毋偏信而为奸所欺,毋自任而为气所使;毋以己之长形人之短,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。实际上,我们纵观历史,自古至今,大凡圣明之君莫不是广招贤士、广纳谏言。在《尚书》中就有设立言官的记载。特别是在最后的一篇《秦誓》里有一句话,很经典:“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;人之彦圣,其心好之。”就是说呀:别人有一技之长,就像自己的;别人有杰出才智圣德,内心就仰慕他。
我们认清了自我,完善了自我,完成了由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的提升,具备了仁爱之心,就能够自重、自爱,就能够爱亲人、爱朋友、爱同事、爱同学、爱人民、爱天下,就能够与天地万物为一体。庄子在《齐物论》中说:天地与我共生,万物与我为一。又说“通于一而万事毕,无心得而鬼神服”。我想这是完成从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后的一种境界,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种境界,就能够精神四达并流,无所不极,还怕什么关系处理不好呢?还怕什么事情做不好吗?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把“个人梦”和“中国梦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
关于“无”和“有”的关系。这里面我们首先要能够正确认识什么是“无”和“有”,其次要认清楚“无”和“有”的关系,第三要把握好“无”和“有”的转换。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悟得“有形价值”和“无形价值”的关系,认清楚“舍”和“得”意义所在。
《道德经》开篇第一章中就说“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;故常有欲以观其妙,常无欲以观其徼。”第二章: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”。在第十一章中更是说:“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。简单地来理解:都是说“有”是其形,“无”才是其用。第四十章又说: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意思是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物质,而有形物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的东西。还有人认为《周易》中乾卦卦辞:元享利贞,指的就是事物无有相生的变化规律。冯友兰先生在《新理学》中说:“一阴一阳为天道,事物阴阳消长为成、盛、衰、毁之四阶段。”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应该感悟什么是“无”,什么是“有”,“无”和“有”是一个什么样的哲学关系。那么我们由此如何悟出“有形价值”和“无形价值”,“得”和“舍”的关系呢?《菜根谭》里有几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,在这里和大家分享。一句是“舍己毋处其疑,处其疑,即所舍之志多愧矣;施人毋责其报,责其报,并所施之心俱非矣。”第二句话是“平民肯种德施惠,便是无位的公相;士夫徒贪权市宠,竟成有爵的乞人”。这两句,我认为主要说的是:在取舍之际我们应该持一个什么的态度和心态,怎么去取舍。另两句,一句是“人知名位为乐,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乐;人知饥寒为忧,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。”还有一句话是:“水流而境无声,得处喧见寂之趣;山高而云不碍,悟出有入无之机。”我认为:这两句是说懂得取舍后,或者说真正理解取舍的意义后,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,以及之后才能够享受到的人生乐趣。我经常和大家交流一个思想:有时我们不得已要加班,有些同志认为是理所当然,天经地义;但有个别人就会认为,我加班就应该给报酬。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评价其合理性,但我想说的是,加班费给多少是合适,给多少是个够呀。一个小时给你一百、一千、还是一万元?如果给你一个具体的数字,那么你这个人的价值就被固化了,你就值这么多钱。如果不要钱呢?你这个人就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。我们常说的“助人为乐”、“舍生取义”不正是其意义的延伸吗?
在《论语》里,孔子还有一句话:“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?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。既得之,患失之。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矣。”意思是说怎么能和品德恶劣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呢?他没得到时,总怕得不到。得到了又怕失掉。假如老怕失掉所得到的官位、富贵,那他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?非常可怕。在《季氏》篇里还有一句:“齐景公有马千驷,死之日,民无德而称焉。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,民到于今称之。”这两句话在当下恐怕更有其现实意义。
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:“敢于担当,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,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,飞扬跋扈、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。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,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,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:“一命而偻,再命而伛,三命而俯。循墙而走,亦莫余敢侮。饘于是,鬻于是,以糊余口。”意思是说,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,一次提拔要低着头,再次提拔要曲背,三次提拔要弯腰,连走路都靠墙走。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。很值得我们品味!
关于“近”和“远”的关系。我们经常说:“宁静致远”,“志存高远”,“厚积薄发”等等,《论语》中说:“无有远虑必有近忧”。我想都是说的“近”和“远”的关系吧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0一七年新年贺词中引用了:“新故相推,日生不滞”这句话,出自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的《尚书引义·太甲》。主要意思是说:新旧事物交替变更,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停滞不前。他特别强调,人之“性”决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“日生日成”,是日积月累不断形成和提高的。《论语》的“子张”篇里,子夏说:“日知其所亡,月无忘其所能,可谓好学也已矣”。就是说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,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东西,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。
我们经常说:做好当下。而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好当下呢?“古之立大事者,不唯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之志”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,既要求得到真学问、练就真本领,又要有锲而不舍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,从一点一滴做起。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引用和讲过的。我们既要立大志,树立远大理想;又要有恒心,不懈努力;还要做好当下,从小事做起,点滴积累。孔子说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如自然”。是说呀: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、坚固,甚至就像变成天性一样。《资治通鉴》中司马光说:“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,圣人之虑远,故能谨其微而治之,众人之识近,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”。意思是说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,圣贤考虑久远,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;常人见识短浅,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。《道德经》里更是说:“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”;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”。子夏在向孔子问政时,孔子说:“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”。《论语》中还有一句话说得很彻底:孔子还说“南人有言曰:人而无恒,不可以作巫医”。接着又引用《周易》中恒卦的卦辞说: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”。前一句是说,南方人有句话: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,连巫医都作不了。后一句是说,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,就会遭受耻辱,也就用不着去占卦了。所以我们不但要志存高远,更要静下心来,沉下身来,脚踏实地,坚持不懈,持之以恒去努力、去奋斗、去追求。
最后,简单交流一下关于“德”和“才”的关系。有句话我觉得很能说明“德”和“才”的关系:“德者才之主,才者德之奴。有才无德,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”。就是说如果人有才无德就像一个家庭里,由奴仆当家。这还了得?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三家分晋后,司马光对智伯亡国丧身,就“德”和“才”发了一段感慨,很能说明问题,非常精辟。臣光曰:智伯之亡也,才胜德也。夫才与德异,而世俗莫之能辨,通谓之贤,此其所以失人也。夫聪察强毅之谓才,正直中和之谓德。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。云梦之竹,天下之劲也;然而不矫揉,不羽括,则不能以入坚。棠之金,天下之利也;然而不熔范,不砥砺,则不能以击强。是故才德全尽谓之“圣人”,才德兼亡谓之“愚人”;德胜才谓之“君子”,才胜德谓之“小人”。凡取人之术,苟不得圣人、君子而与之,与其得小人,不若得愚人。何则?君子挟才以为善,小人挟才以为恶。挟才以为善者,善无不至矣;挟才以为恶者,恶亦无不至矣。愚者虽欲为不善,智不能周,力不能胜。小人智足以遂其奸,勇足以决其暴,是虎而翼者也,其为害岂不多哉!
这一段话把“德”与“才”的关系,对“德”与“才”的认识,以及怎么根据“德”和“才”来选人、用人都讲得入木三分。所以,在此和大家分享,供大家思考,与大家共勉。
最后简单的概括总结一下,作为结语吧:
十年寒窗躬耕读,一生懋勉润心田。
品得无有知取舍,小我至大法圣贤。
近思远虑高远志,厚德博识豪气添。
恰逢其时遇盛世,安身立命锦绣天。
祝同学们前程似锦!
谢谢大家!